張毓強到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作案例演講
12月17日,振石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中國巨石總裁、巨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毓強,與著名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一起走進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案例課堂,復盤中國巨石主要發展經歷,分享成功經驗。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友邦堂座無虛席,來自社會各個領域的學員150多人齊聚一堂,共同圍繞“強國之基:中國工業的希望在哪里?”的主題進行了一場工業大討論。

自以振石、巨石創始人張毓強先生人生故事為主線,由秦朔創作的新書《新工業時代——世界級工業家張毓強和他的“新石頭記”》發布以來,振石、巨石的發展經驗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案例分享現場,張毓強用樸實的語言、生動的案例,娓娓講述中國巨石的發展故事。

良璞時刻1972-1989
“1972年,我用一臺2.8千瓦的電動機和兩箱肥皂從九江玻纖廠扛回了一臺拉絲機,開始與玻璃纖維結下不解之緣。當時想著不管用何種方法和措施,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成。這就是我認識玻璃纖維的起點,也是從事玻璃纖維行業的初衷。”張毓強說。巨石的故事就從這臺拉絲機開始。
在這之前,16歲的張毓強以姐姐的插隊下鄉為代價,進入石門東風布廠工作,在廠里做過挑水工、染布工、機修工等,喜歡多學多做。在多個崗位上鍛煉,有助于通才能力的建立,為日后的管理打下了最初的基礎。其中,挑水工每天凌晨三四點上班,一天要挑兩三百擔水,裝滿五六個大水缸,肩挑手提,他從不叫苦叫累。

1973年,石門東風布廠改制為桐鄉玻璃纖維廠。1984年,張毓強成為了副廠長,全面主持工作,思考如何讓玻璃纖維生產走上新的臺階。1989年,他首開股份制改革的先河,成立了桐鄉振石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浙江省首批股份制改革企業。
責任時刻1993
“1992年,中央鼓勵發展經濟開發區,浙江省批準新成立了桐鄉經濟開發區,政府來邀請我,問有沒有意向到新成立的開發區發展?”
1993年3月18日,在桐鄉農行的一間會議室內,桐鄉巨石玻璃纖維有限公司董事會暨巨石玻璃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聯營項目簽字儀式正式舉行。振石作為發起人與桐鄉市的其他4個股東一起,聯合組建成立了桐鄉巨石玻璃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巨石誕生。
就在開發區,張毓強開始了桐鄉歷史上最大的項目——投資7500萬元建立年產8000噸的池窯拉絲生產線。該項目是中國玻纖工業史上首條,也是最大的池窯拉絲生產線項目。巨石把這個工程命名為“3·18工程”,由于當時玻纖生產技術被西方嚴密封鎖,項目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在張毓強的領導下,巨石人苦戰3·18,白天與太陽比熱情,夜晚與星夜試比高;晴天汗如雨下,雨天渾身爛泥。1994年11月張毓強點燃了池窯的第一把火。
抉擇時刻1997
1996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際玻纖市場低迷,巨石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當張毓強在困難中掙扎時,1997年,一家國際性的玻纖企業找上了他。
“當時,外國公司想收購巨石,但是我還是放棄了。因為我覺得搞合資對于我個人,甚至對解決巨石的問題來說,可能是合適的。但是協議一簽,好像是把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送了人,我的收入多了,但是事業沒了,方向沒有了。現在回過頭去想想,這個抉擇是正確的,現在中國產業很多、很全,但是中國真正控制的不多,玻纖產業還是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1999年我們和央企合作,發展混合所有制,成為了上市公司,走上了民族工業道路。從現在的情況看,競爭對手對我們還是很尊重的。最大競爭對手對我說要祝賀你,但是我也很討厭你,這充分證明了我當時的選擇的正確性。現在,我可以自豪地說,玻璃纖維這份產業,百分之百是中國自主的知識產權,百分之百掌握在巨石自己手里,百分之百是巨石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術!”張毓強頗有感觸地說。
蓄力時刻2009
2008年,中國巨石實現了生產規模世界第一。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巨石從產銷兩旺一下子跌入了發展的低谷,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中國巨石在危機中苦練內功,鍛煉團隊,在不景氣中找景氣。
“高效率低成本,高質量低效率,這是‘兩高兩低’;靠技術創新,靠管控能力,靠成本下降,靠員工執行力,這是‘四靠’。這是巨石戰勝困難的方法。”
經濟危機期間,高性能E6玻璃纖維投放市場,成為公司戰勝危機的核心產品;運行十多年的增收節支降耗管理法發揮功效,建立了創新、增收、節支、降耗、減損、節能、減廢、減排的全面創新體系,成為公司降低成本的殺手锏。
張毓強頂著巨大的壓力,堅持“不停產”的決定,實施完整的危機應對策略:改造老線、不停新線、加快創新、調整結構、有壓有保、以變應變,把危機變成了變革的契機。
“2008年至今,中國巨石無論從技術上、裝備上、品種上、結構上方方面面都與競爭對手拉開了差距,正朝著引領玻纖工業的目標發展。”張毓強堅定地說。
全球時刻2012
“巨石之前的發展道路可以概括為打基礎、上規模、上水平,之后便開始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長久以來,西方國家都將玻纖工業定義為高新技術行業,不對外成套輸出技術,巨石為了打破這一壟斷局面,付出了無數心血,花了巨大的代價,嘗遍酸甜苦辣方才成功。”張毓強說。
巨石能不能走出國門,敢不敢在境外投資?90年代初,中國企業以產品出口為驕傲,因為需要出口的產品對產品品質、質量穩定、企業管理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1994年,巨石產品出口的第一個國家定位為美國,當時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有點天方夜譚。
因為當時玻纖的生產大國、消費大國,技術控制都是美國,前三位的玻纖生產企業全在美國。美國有著巨大的市場,美國有先進的技術,可以更直觀地聽到客戶的要求與反饋,這樣就倒逼巨石提升技術水平與產品質量。
現在巨石把技術最先進的工廠建到了美國。當時選擇在美國建廠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要靠近客戶、貼近市場、研發前移、人才前引,防范貿易保護。
在美國建廠之前,巨石在埃及建立了年產20萬噸生產基地,成為國家一帶一路上的璀璨明珠。未來,中國巨石將在印度、歐洲等“三地五洲”建廠。
“巨石的海外建廠經歷告訴我們,中國的投資環境最好。首先因為中國的政府會大力支持;第二,中國有優秀的員工,工人最好管理且通情達理,相對于國外員工,中國員工具有更多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三,只有到國外投資建廠了,客戶才能認為你是一家跨國公司。巨石的國際化道路,拓展了市場,提高了知名度,提升了客戶的認可度。只有走到客戶身邊,才能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中,減少不必要的擔心與損失。”張毓強頗有感悟地講述起了中國巨石的國際化經驗。
智跑時刻2016
2016年巨石開啟了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第四次創業。2019年4月,中國巨石年產15萬噸玻纖智能化生產線、年產2億米電子布智能化生產線在浙江桐鄉落成,從目前運行的情況來看,智能制造的效果超出了預期。在巨石的智能工廠里,人均年玻璃纖維產量達到了400噸左右,而世界人均年玻璃纖維產量平均只有200噸。巨石的成本實現了全世界最低。
“所謂的智能制造,就是要生產更科學、布局更合理、操作更簡單、運行更安全、統計更精確、管理更有效、決策更精準,方方面面都要體現智能,最終使得企業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員工更滿意。我們不僅自己要做好,更要做成行業的樣本,做成中國復合材料行業的典范。”張毓強說。
超越時刻
20年前中國玻纖產量10萬噸,而現在達到400多萬噸,巨石的產量占到了中國產能的40%,全球產能的22%。未來,玻纖產能還將不斷增長,生產成本更有競爭力,使用領域將不斷拓寬,玻纖性能將更加優越,成為助力工業強基的重要材料。
2018年,張毓強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中國巨石未來五年的新發展戰略——“制造智能化、產銷全球化、管控精準化、發展和諧化”,使命——“創新引領智能制造,為復合材料發展作貢獻”,愿景——“保持全球玻璃纖維工業領導者”。到2022年末,公司將繼續保持粗紗規模全球第一,實現細紗規模全球第一,實現技術與裝備技術持續全球領先,企業競爭力全面增強,行業領導地位全面鞏固,民族工業地位全面體現,最終實現由大到強大的轉變,由強大到偉大的跨越。
“中國工業我情有獨鐘,有深深的眷戀,能發展到今天不是一夜之間,往后難度會越來越大,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去做得更好!”
如果說,中國巨石的發展是在玻璃纖維這個小行業里做出了一篇大文章的話,這始終離不開中國巨石總裁、巨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創始人張毓強的堅持與堅守,在他的持續帶領下,中國巨石為中國工業強基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世界玻纖工業一股強勁的中國力量。
秦朔學術點評
中國巨石成功的八大心法:
1、制造業成本的降低要靠規模經濟,規模經濟能帶來明顯成本優勢。
2、制造業成本的降低要在供應鏈上下功夫,供應鏈要有穩定性和經濟性。成本競爭力是從供應鏈的每個環節用擰毛巾的方法擰出來的。
3、制造業成本的降低要在生產和工藝流程上做文章。
4、制造業成本的降低和投資速度、資金成本高度相關。
5、制造業成本的降低離不開全員支撐的系統競爭力。
6、收益和質量的穩定性(開機率)高度相關。
7、收益來自客戶,企業家應該是第一營銷官和頭號銷售員,無論是解決問題還是發現商機,只要緊緊和客戶在一起,就有辦法和出路。
8、收益來自技術創新、產品結構創新。
張毓強對中國巨石發展歷程的精彩復盤,結合秦朔專業的案例點評,現場觀眾分別就關心的問題與兩位案例導師進行溝通與交流。
案例課堂最后,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還向張毓強和秦朔頒發了案例導師證書。

采購管理平臺
聯系我們
加盟巨石